欢迎光临中国莲藕网!
注册 登录

“蘑菇大王“和乡亲们的脱贫致富经

   日期:2025-03-12     浏览:1017    
核心提示: 这是我种食用菌30多年来,行情最好的一年。2月6 日,站在沁阳市柏香镇南西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的大棚前,史兆成兴奋地告诉记者。 他是我们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,他的判断准没有错。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前进指着史兆成告诉记者。 我18岁开始种蘑菇,今年50岁,可不是种了30多年了。史兆成笑着说, 现在一闻味儿

“这是我种食用菌30多年来,行情最好的一年。”2月6 日,站在沁阳市柏香镇南西村食用菌产业扶贫基地的大棚前,史兆成兴奋地告诉记者。

 

“他是我们远近闻名的蘑菇大王,他的判断准没有错。”一旁的驻村第一书记杨前进指着史兆成告诉记者。“我18岁开始种蘑菇,今年50岁,可不是种了30多年了。”史兆成笑着说,“现在一闻味儿就知道蘑菇长得好不好。”。

 

史兆成说的行情好,一方面,他去年扩大了规模,以合作社的形式流转了土地,承建了13个食用菌大棚,另一方面,他自费2万元请了食用菌种植专家给承包了其中5座大棚的贫困户讲课,今年种的蘑菇格外喜人。

 

年味渐浓,春节前是食用菌销售的高峰期,春已归来,温度上升,食用菌长势一天比一天好,每天的采摘货车络绎不绝。“一会车都来了。”史兆成穿梭在大棚间忙得不亦乐乎。

 

走进一座食用菌大棚,一袋袋菌种整齐摆放,一朵朵食用菌圆润饱满。60岁的杨寿义正佝偻着腰撕掉食用菌袋上的塑料薄膜,以便让露出头的食用菌早点长大。老伴儿多年患有精神病,去年刚刚去世,儿媳离家,儿子车祸腿脚不方便,孙女年幼,皲裂的手指诉说着生活的艰辛。但是一到食用菌大棚,杨寿义再忙再累也会提着精气神儿。

 

“大棚这些主体框架由我来负责搭建,当时900元一亩的流转费,我一分钱不多要,贫困户也按照这个标准承包大棚。”史兆成介绍。“是啊,得感谢蘑菇大王,不然我们都不知道怎么活下去。”杨寿义动容地说。

 

“你看看,我们种的蘑菇多好,光滑,而且肉蓬蓬的。”史兆成随手拿起一朵蘑菇,捧在掌心,眉眼含笑,骄傲地如同看自己培育成才的孩子。

 

史兆成扳起手指给记者算账:一个大棚大约可以培育17000到18000袋菌种,一袋能产2到3斤蘑菇,临近春节,一天一个价,基本批发价都在每斤2.5元上下浮动。除去各种成本,一个棚一年赚3.5万到3.6万没问题,“你说脱贫不脱贫?”

 

说话间隙,有人高喊:车来了。杨寿义赶紧招呼儿子往棚外走,佝偻的背使劲挺着。棚外,只见一个载着空筐的面包车驶进了基地,采购老板王联合从车上下来,对着史兆成说:“蘑菇不错,卖得特别快。”

 

王联合告诉记者,一筐可以装10斤蘑菇,平均每天可以装160到170筐,临近春节高峰期时四五百个筐没有问题。“他种得蘑菇不仅卖相好,而且品质好,到农贸市场很快就被抢购一空。”王联合透露,接下来还会和史兆成签订合同,长期合作。

 

“俺这个扶贫基地不光有蘑菇,还有木耳呢,而且已经给贫困户分红过了。”史兆成拿出手机,翻看照片,“你看,1月16日,33户参与木耳种植的贫困家庭领取1800元的年终分红。”照片上,贫困户们虽然天寒地冻带着帽子围着围巾,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乐开了花。

 

杨前进告诉记者,南西村是省级贫困村,共有102个贫困户,柏香镇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沁阳市质监局总投资81万元在南西村建立扶贫产业基地,大力发展了蘑菇和木耳种植项目,通过科技扶贫、合作社分红、到户增收等方式为贫困户脱贫提供产业支持。2017年终于摘掉省级贫困的“穷帽子”。

 

“走喽!今年春节,咱的食用菌要大卖喽!”王联合载着满车的一筐筐食用菌笑着和史兆成挥手再见。

 
打赏
 
更多>同类政策

推荐图文
推荐政策
点击排行